游山西村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3-08 16:24:14
游山西村教学设计

游山西村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,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,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山西村教学设计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1

教学目标:

1、初步了解陆游,理解诗意;背诵本诗。

2、理解主题,学会赏析名句,体味诗词意境。

3、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重点:

目标1。

教学难点:

目标2。

教学方法:

朗读、研讨。

课型:新授课。

课时数:1课时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:

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。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,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,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。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,不断上书皇帝,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,不务正业,皇帝偏听偏信,结果陆游被弃。

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,回到老家绍兴闲居。一天,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,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,都热情地接待他,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。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,他诗兴大发,写下诗篇《游山西村》。诗中有这样两句: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,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。“柳暗花明”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;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,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二、整体感知:

1、“游”,出游。“山西村”,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。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乡下做客时,农民殷勤好客的情形,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。

2、陆游(1125-1210),南宋伟大诗人。字务观,号放翁,山阴(现浙江省绍兴市)人,做过宝章阁待制。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,随家逃难,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。中年时期,曾到四川、陕西一带,参加军队生活,前后九年,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,对他的创作

有很大的影响。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,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。爱国诗人陆游在斗争中,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,但他坚持抗金主张,始终不渝。宋孝宗乾道二年(1166),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。他晚年失去了官职,回到了故乡,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。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,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,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。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。

三、细读品味:

1、“莫笑农家腊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。写农家热情、淳朴、热情好客,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。“足鸡豚”,形容菜肴很丰盛。“足”,“足够”。“豚”,小猪,这里泛指猪。

2、“山重水复疑无踟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,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。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,述的是真实感受。重重叠叠的山岭,弯弯曲曲的流水,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,可是,走到近前,在垂柳掩映、山花烂漫的地方,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。

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,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。它给人以坚持不懈、生意不绝的启示,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、明朗、优美的崭新天地,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。

3、“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”。前一联写村外风光,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。春社日将临,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,击鼓弄箫、载歌载舞,热闹异常;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,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。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。

4、“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。”意思是说,从今以后,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,那么,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。这里,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,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。

四、教师小结:

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,题材比较普通,不同的是立意新巧,手法白描,不用辞藻涂抹,而自然成趣。

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,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。

五、布置作业:背诵并默写这首诗。

六、板书设计:

游山西村

农家——丰衣足食;村外——景色优美;村内——民风古朴;希望——随时做客。

————喜庆欢悦、民风淳朴。

 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篇2

教学目标:

1.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朗读古诗,背诵并默写。

2.品读重点词语,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。

3.理解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意思,尝试加以运用。

教学重点: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,理解诗句的意思,感悟诗境。

教学难点:体会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哲理思想。

教学准备:多媒体课件。

教学时间: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复习导入,引出课题

上一堂课学习了《题西林壁》,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。个人背——齐背。

二、解诗题,知作者

1.今天,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《游山西村》。作者是陆游,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?

陆游(1125—1210)字务观,号放翁,今浙江绍兴人,南宋著名诗人。他出生于北宋末年,一生处于国家动乱、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。他能文能武,主张抗金,收复失地,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,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。

2.“山西村”在什么地方?“游山西村”是什么意思?

三、抓字眼,明诗意

1.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。

2.学生结合注释,自由阅读,自主思考。教师巡视指导。

3.指名读诗,正音。

4.集体交流:能读懂哪些?还有哪些不懂?教师相机进行指导。

(1)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?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。(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,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)

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,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?

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?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。

预设:“足”是什么意思?指什么足,想像一下,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,要求客人怎样吃肉,对,这就是农家人,他们会尽其所有、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,唯恐自己不够客气。那同学们想一想,在作者眼里,这里的“足”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?那还指什么足?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、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,足足的表达出来吗?

自由读——个人读_个人读——齐读。

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 ……此处隐藏12957个字……及表达的准确。

同学们,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,风景如画,山清水秀,我有点纳闷,诗人怎么不说“山清水秀疑无路”,而却说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,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,按理说,柳是绿的,花是红的,可作者偏不说“柳绿花红又一村”,而却说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柳怎可能暗呢?花为什么以用“明”呢?

2、结合背景资料,体会作者的心情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。

3、片断描写,体会心情。

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,一条条水纵横交错,走着走着,我,我的心里。

②柳荫深深,前路迷茫,穿过柳荫深处,啊,鲜花明丽红艳,眼前忽然一亮,又是一个村庄,我想那村庄(村庄会是什么样的?陆游虽然未见,但已在心中憧憬,描绘。)我的心中。

拿起笔展开想像,写下当中的情景吧

小结:此时,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?怎么变的?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、变化吗?

读出对比,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

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?(不怕失败坚持到底)

4、联系背景,体会道理。

六、适度拓展,赏诗人情怀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杜甫《望岳》

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王维《终南别业》

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李白《将进酒》

七、联系实际,升华人生道理。

千百年过去了,这经典名句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,当我们______的时候,我们相信——(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)

生活中谁没有困难,生活中谁没有挫折,谁没有失败,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——→(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)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,走向光明,走向美好的未来!

板书设计:

游山西村--陆游

资料

山重水复疑无路,想象

柳暗花明又一村。道理

名师名言:

给孩子上一堂课,想孩子一辈子。——林莘

“留”下你的笑靥如夏花

——听林莘老师《游山西村》所感

林志芳

都说“见过林莘的,决忘不了她的笑”。这次在“千课万人”的讲台上,那笑依然明媚,一如夏花。

这次她带来的是古诗教学《游山西村》。

《游山西村》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。本是一首七言律诗,全诗如下:

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。从今若许闲乘月,柱杖无时夜叩门。

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,全篇围绕着一个“游”字铺展,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。可惜进入教材时,编者只截了前两联。

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。开头似是平淡,细品却意蕴丰富。怎么让学生去体会当时主人盛情留客的热情,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农家丰收后欢畅?

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这脍炙人口的名联,自然天成,又富于哲理。如何让学生去品味那“有如弹丸脱手”的语言,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参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呢?且看林莘。

第一联:着一个“留”字,意境全出。

入诗朗读之后,林老师用一句“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,走进农庄,走进农家,看看他们在干什么?”自然地引出了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”接着就抓住一个“留”,借助插图,巧妙引导学生想象。

师: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”中,大家注意到“留”这个动词了吗?从刚进村,直到最后挽留,这是个好长的过程,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,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?

(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:杀、端、举、碰、喝、聊、谈……)

师:就一个“留”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,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,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?

生:不行,诗歌是最精炼的,这个“留”字可以代表、包涵这么多的动词。

师:对呀,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,跳跃的,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,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。

接下来,林老师又牢牢抓住“莫笑、腊酒浑”,“丰年、足鸡豚”,“留客”等关键字词通过角色扮演、师生对话,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。

“留”字的教学就像一个巧妙的支点,由此,课堂变活,诗歌变活。画面还原了,情境再现了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:“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,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,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,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,最准确的动词。”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要找准这“一个”?

第二联:对比赏词,品悟诗理。

这一联的教学,仍然是从品词入手。

师:同学们,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,风景如画,山清水秀,我有点纳闷,诗人怎么不说“山清水秀疑无路”,而却说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,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,按理说,柳是绿的,花是红的,可作者偏不说“柳绿花红又一村”,而却说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柳怎可能暗呢?花为什么以用“明”呢?

一石激起千层浪,品评之后,是拓展写话,学生在充分的进入情境之后在联系陆游当时的境遇,这才惊喜地发现:原来,这诗中言说的不仅仅是游山西村的经历,记录的不仅仅是宾客言欢的故事,它更含着诗人的心境,蕴着深刻的哲理。

课末的拓展诵读,将杜甫、王维、李白的诗与这一联相比照,既是对诗人情怀的升华解读,又是对这一名句的内化巩固。

两联赏过之后,黑板上除了形象的板画、经典的诗句,还留下了三个关键词:“资料”、“想象”、“道理”。这三个关键词无疑浓缩着目标与方法,是我们探究教者的智慧与理念的路。

先说“资料”,林老师带着学生赏读古诗,始终不忘提醒学生学会查找资料,运用资料,既得传统诗学“知人论世”的精髓,又为古诗的鉴赏注入了现代因素。

再言“想象”,这实在是诗歌鉴赏不二的法则,古诗本就是诗人曾经鲜活的生命呈现,传递的是他们彼时的欢笑或者叹息。只有想象,才能使文字由冰冷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画面、生动的故事。

至于“道理”。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唐诗多言事抒情而宋诗多以事说理。教者对诗中哲理的解读品悟,应该是对《游山西村》这一文本真正“秘妙”的自觉皈依。

总之,在《游山西村》一课,“得言”“得意”“得味”“得法”,不啻为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。

曾经很多次看林莘的课,总觉得目不暇及。我也曾经抱着《二十四诗品》,试图想为林莘的课堂教学风格做点概括,却发现那光彩流溢的课堂很难被确切的描述。后来,勉强找到八个字:“纤脓适度,绮丽自然”。大概是这样吧?——不肥不瘦、不偏不倚,绮丽精彩、自然大气。

见到林莘总是慨叹,叹得最多的是她永远神采奕奕,永远笑靥如花。想来,无论《鲸》《为人民服务》还是《凡卡》《东施效颦》再到今天的《游山西村》,她从来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,一直在变,一直在走、一直在挑战、一直在创新。若问她那课堂为何如此灿烂、若问她那生命为何如此灿烂,根由就在此罢。

《游山西村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